重生之一九七七

第10章大榆树


    送行的饺子,接风的面。
    为了表示欢迎谷文斌到来,林峰下了大半锅挂面。
    又切了半颗白菜,放了进去。
    还有碗厨的那盘子猪肉,也用了一半!
    徐扬拿着筷子,看着锅里漂着的猪肉,“哇!小林,颜爷爷回来,又要满校园追你了!”
    “嘿嘿,老人家多跑跑也是有好处的!”林峰盛了一大碗面条,然后舀了勺汤,“来,文斌哥,这碗先给你!”
    谷文斌接过来,面都冒尖了,“小林,这也盛的也太多了。”
    林峰又给自己盛了一碗,“不多,这还多的是,吃完再盛!”
    徐扬早已亲自下场,捞了小半碗猪肉,半碗面条,舀了两勺汤。
    哧溜哧溜!
    “哇,太香了。”徐扬已经开吃,“什么时候,猪肉不限量供应啊!”
    谷文斌看着徐扬碗里的猪肉,打趣道:“徐扬,这个公社是不是被你吃穷的?”
    徐扬翻了下白眼,撅着小嘴,“整天白菜帮子,还能怎么穷!每天叫醒我的,不是清晨打鸣的公鸡,而是我肚子里咕咕叫的田鸡!”
    林峰也附和道:“是啊,整天红薯南瓜粥,连颗大米都没有,主食除了地瓜面黑窝头,就是粗粮煎饼,一周才吃上一顿玉米面的窝头,更别提白面了。”
    谷文斌吃了一口面,“我听说,上面已经在这方面的讨论了,我猜测大锅饭可能会被取消!”
    哧溜!徐扬吸一口面条,“啊!那太好了!”
    “是啊,那样太好了!哎,文斌哥,你怎么几句话,就把汪婶给吓跑了,你跟说什么了?”林峰问道。
    谷文斌喝里一口面汤,“我昨天看到了地区开会的紧急会议记录,汪校长的确犯了很严重的错误,过两天处罚决定书就要下来!”
    林峰问道:“汪校长挺有原则的一个人啊,能犯什么错误?”
    谷文斌回道:“向地区的试卷批阅小组送礼!”
    “送礼!”徐扬睁大了眼睛,“不会吧,汪校长不至于犯这样的错误!”
    林峰夹一口面条塞进嘴里,哧溜!
    “徐扬姐,你别忘了有汪婶在,有她,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稀奇!”
    徐扬又想起了那妇人近似疯狂的表演,努努小嘴,“这人怎么能这么无理取闹,有什么事情,难道不能好好说吗?”
    谷文斌淡淡的回道: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呗!农村、城里,这种人是,有枣没枣打两杆子。”
    “咱们不谈她了!”林峰举起碗,“我代表大榆树公社全体人民群众,欢迎谷文斌同志的到来!来,让我们举起碗!干!”
    “干!”
    哧溜哧溜!
    “还是猪肉香啊!”
    “那是!再来一碗!”
    “不行了,吃不下了!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“文斌,你直接在小林这睡吧,颜爷爷也没回来!”
    徐扬说完,便拎着煤油灯,走了。
    “嗯?文斌哥为什么不去徐扬姐那屋?”林峰诧异道。
    谷文斌一拳锤在林峰胸口,很正经的说道:“小林同志!我们还没结婚呢!”
    林峰愣了一下,不会吧!
    这个年代,这么纯真?
    今晚是个大晴天,月亮高挂在半空中,月光透过传达室的窗户玻璃,倾泻下来。
    两人躺在了床上,开始卧谈。
    “哎!文斌哥,你打算报考哪所学校?”
    “北大外语系!小林,你呢?”
    “同济大学!”
    “同济?你不是学的文科?”谷文斌有些不理解,“同济大学强势专业大多都是理工类啊!不过德语专业倒是在全国数一数二的。”
    “德语?”
    “嗯,同济大学最开始就是一个德国医生创建的,最早时叫德文医学堂,你可以辅修德语,多掌握一门外语,也是有好处的。”
    “”
    ……
    喔!喔!喔!
    公鸡打鸣三遍,天也大亮了。
    高考结束了,学校也算放寒假了,冷清的校园,只有十几只麻雀落在操场,叽叽喳喳的叫着。
    谷文斌坐客车返回城里,把自行车暂时留在了林峰这里。
    颜真清还是没有回来。
    考完试,徐扬也放松下来,此刻正坐在水泥台子,双脚悬空,闭着眼晒太阳。
    水泥台子用来打乒乓球的,是学校的主要体育器械。
    林峰走了过去,“徐扬姐,今天还有事要忙吗?”
    徐扬两只脚晃动着,睁开一只眼,歪着头,懒洋洋的回道:“小林啊,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忙。”
    “徐扬姐,都放假了,考试也结束了,忙什么?”
    “啊,太阳真暖和。”徐扬又闭上了眼,很享受的表情,“我现在是一颗植物,正在拥抱阳光,忙着进行光合作用,这样中午就不用吃水煮白菜了。”
    “要不要跟着我,去我老家逛逛?”
    “你的老家?不是在镇上?”
    “当然不是,我的老家在黄土高坡,过了黄河还有二百里。”
    “怎么,小林,你家也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来的。”
    “不是,我家可是大榆树公社的土著居民。”
    “大槐树,大榆树。”徐扬坐直了身体,“对了,小林,大榆树公社也是因为有很大的榆树才起的这名吧。
    林峰点点头,“嗯。”
    徐扬歪着脑袋,“我来这都三年了,怎么一棵榆树也没看到!”
    林峰说道:“我听我姥爷说,以前公社东边小河沟河堤上,两人才能环抱的老榆树,有上百棵。”
    “******时,这里的老百姓,第一年靠着榆树钱子和着玉米面,挺过了开春。”
    “第二年又靠榆树钱子和着地瓜面,挺过了开春。”
    “可到了第三年,老百姓们实在是揭不开锅了,根本等不到老榆树结出榆树钱子。为了活命,老百姓含着泪把老榆树的皮剥了,剁碎了,用水煮着吃了,才听到了开春。”
    “那些老榆树只剩下没有皮的树干,枯死在河边。后来,冬天寒冷,老百姓没钱买煤,那些树干把最后的余热也贡献出来。现在河边只剩下露头的树桩,烂在泥土里。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“哎!”林峰深深叹了一口气。
    徐扬皱着眉头,若有所思,“那,后来,怎么没再种。”
    “农村讲究的是落叶归根,老榆树便是这一方老百姓的根,为了活命,不得已挖断了自己的根。万一再来一次饥荒,他们宁愿逃荒,也不愿意,连在泥土里最后的烂根也掘出来。”
    徐扬双手一撑,从水泥台子上跳了下来,然后拍拍手上的尘土,“好,去看看你的老家,长啥样。”
    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udongkeji.net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qudongkeji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