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明朝成天启

第十七章大案起(五)


    刘一璟进宫面圣的时候。
    诏狱里,兵部主事姚宗文已经被关押进来六天了。
    这些日子以来,刚开始姚宗文还以祖宗法度,伦理道德为依据大声的抗议着。
    可渐渐的他发现,自己说的话好像石沉大海一般,得不到任何回应。
    随即,姚宗文渐渐的沉默了下来,开始想着自己该如何来应付锦衣卫可能出现的酷刑。
    对于锦衣卫里的酷刑,姚宗文早有所闻。虽然没有见过,但是光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。
    就这样,在恐慌中一天天的过去。想要找个人排解自己不安的情绪,入眼却是无边的黑暗,耳中听到的都是自己呼吸的声音。
    这种被剥夺了视觉和听觉的感觉实在太可怕了。起初姚宗文还能通过回忆过去,畅享未来来缓解压力。虽然有些效果,但是每当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,还是黑暗,还是没有任何声音的安静。
    甚至他都忘记了现在是几时,自己究竟进来了几天。
    失眠,未知的恐慌,一点点的侵蚀着他的大脑。
    姚宗文开始自己和自己说话,把这几十年来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事情,都自言自语说了一遍。
    听到姚宗文终于开始自言自语了,一直三班轮流倒在暗中监视着他的锦衣卫,终于长出了一口气。
    一个小旗不由的有些佩服起刚上任的同知田尔耕,竟能能想出这样审问犯人的方式,果然有效。
    赶忙拿起笔和纸捡重要的记录了下来。
    同样的一幕在孙居相,冯三元,李可灼,崔文升等人的诏狱同样发生着。
    刚刚担任同知的田尔耕,新官上任三把火,亲自坐镇这里。
    他清楚的知道,这是自己的进身之阶,皇爷当着满朝文武,在朝堂上亲自安排下来的任务,将来还要三法司会审。
    可见对其重视程度,自己如若能给皇爷一个满意的答复,将来升任锦衣卫指挥使也尚未可知。
    熊熊的野心已经在田尔耕的心里燃烧。
    田尔耕的桌前,随着整理好的笔录越来越多,他的心里也越来越兴奋。仿佛与生俱来的一般,他喜欢这种掌控别人命运,让人们在他脚下苦苦求饶的感觉。
    看了看姚宗文的笔录已经差不多了。田尔耕拿起笔录站起来,说道。
    “带人犯姚宗文。”
    不一会,当带着枷锁的姚宗文来到审问犯人的房间后,其余人已经轻车熟路的全部准备好。
    “姚宗文,你的事情发了。”
    姚宗文已经忘记多久没有听到有其他的声音了,多久没有看到过光亮了。正恍惚间,一声冰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。
    看了看端坐在椅子上的田尔耕,姚宗文尽力恢复平静,问道。
    “不知姚某所犯何罪?无辜被锁拿至此,这天下没有王法了不成?”
    看到姚宗文依旧一副大义凌然的样子,田尔耕冷笑了两声。
    “姚主事,万历四十八年六月,你奉命巡检辽东军马,却贪污勒索银子达五万两,是也不是?”
    姚宗文听到时间,银两数目都对,不由暗暗心惊。但还是故作镇定怒斥。
    “你血口喷人,姚某行的正,坐得直,岂容尔等污蔑!”
    田尔耕继续说道。
    “辽东经略熊廷弼看不惯,随即参了你一本。你怀恨在心,勾结辽东旧将,御史刘国缙,冯三元构陷熊廷弼。”
    “其余人已经招了。”说着,田尔耕拿起旁边一份供词,说道,“原辽东李成梁旧将,送你白银万两,让你联络其他人参倒熊廷弼。你找了御史刘国缙,冯三元等人。”
    说道这里,田尔耕看着已经面色有些灰白的姚宗文冷笑道:“而你却贪得无厌,自己独留七千两,其余等人共分三千两。”
    姚宗文想不到连这点,锦衣卫都已经查了出来,彻底压垮了他心里最后一道防线。
    其他人已招,人证物证面前,再多的狡辩都无用了,姚宗文整个人瘫倒在了地上。
    看到这里,田尔耕也不废话,手一挥,对着旁边的小旗说道。
    “压下去,签字画押,带下一个。”
    就这样,每审完一个,供状便会原封不动快速递到朱由校的面前。
    王朝辅接到源源不断送来的供状,已经麻木了。他知道,这事已经越牵连越大,审不完了,这样的大案究竟会如何收场,不敢想象。
    看着拿着供状走来,有些心神不宁的王朝辅。
    正在和刘一璟谈话的朱由校问道。
    “又审问出什么来了?”
    王朝辅赶忙把供状送到朱由校手里。
    跪在地上的刘一璟也已经麻木了,他已经忘记了这是第几次送来的供状。朱由校在他面前肆无忌惮的翻阅着供状,有时还和他讨论一下。
    刘一璟知道,这是陛下在逼他表态。
    挣扎思考了良久,刘一璟颤颤巍巍的说道。
    “陛下,可否容老臣斟酌一二?”
    “好。刘爱卿要尽快给朕答复啊,后日便要开审了。”
    朱由校看着颤颤巍巍离开的刘一璟,叹了口气。
    他必须得到内阁的支持,以后的一系列政策才能实施下去。否则只能如万历国本之争的时候,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当中。
    小冰河时期最严酷的时候再过几年便要来临,朱由校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了,只能兵行险招。
    治国便是用合理的制度,用合适的人。
    所以文臣们常说,治国首先要清吏治,用贤臣。
    可是现在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,就没有不贪的。十个拉出去砍了,没一个是冤枉的。
    大明官场这潭死水,已经腐臭了!
    “问渠哪得清如许?唯有源头活水来。”
    朱由校口中念着南宋朱熹的这首诗,赞道:“好诗啊!”
    若想让这大明的官场在次清明起来,朱由校知道,只有引进新的力量,而吏员便是这一股活水。
    明代的官与吏职责分工非常明确,官主行政,吏主事务。
    官员在政府某一部门担任主管,拥有决策权。而吏员则在各级各类衙门中负责具体事务,负责执行。
    明代的吏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:主管吏员、案牍吏员、司财吏员、司狱吏员。
    主管吏员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文案。案牍吏员的职责是抄写收发、保管文案。司财吏员的职责则是保管、收支钱粮及其它实物。司狱吏员的职责是分管狱吏、管理人犯。
    在明朝,时常有官员下放到地方,两眼一抹黑,什么都不懂,完全靠吏员来处理具体事务。
    可以说,吏员除了在科举上写八股文不如那些正经官员外,日常处理政务的能力丝毫不亚于他们。
    但是吏员能真正转职做官的少之又少,即使做了官,也只是分配到边远地区做一个小官,升迁无望。
    既然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升迁了,那么就求财吧。而恰好,很多下放到地方的官员不懂政务,完全要依靠吏员。
    这便给了他们盘剥百姓的机会。往往朝廷收税明明只收一分,但是经过层层盘剥,百姓却要交一钱甚至两钱。
    正经科举的官员已经腐败,朱由校知道,贪污受贿,党同伐异,已经普遍如此了,杀是杀不完的。杀光了东林党,还有浙党,楚党。
    那么只有团结其他力量,来清洗了。
    吏员的数量实在太庞大了,只要朱由校能给他们把升迁这个口子开大。利益的驱使下,吏员做官并且做到高官的人数越来越多,将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大势。
    即使科举出身的正经官员反对,也将是徒劳的。
    但是,该怎样把这股舆论给散播出去,是个问题。决不能让文官自己散播,不然的话说不定到了下面以后,刻意扭曲之下,还不知道会被曲解成什么样呢。
    吏员做了官之后,怎样才能不被现有官场的腐朽给污染了,这又是一个问题。
    总之,决不能让文官来选拔,否则到最后还是一个样。该怎样操作?
    朱由校手指敲打着桌面,一步一步思考着该如何走下去。
    首先,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方式,从开始实施到最后吏员能够大批量的做到高官,肯定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走。文官们反抗应该不会太激烈,等反应过来的时候,已经晚了。
    可是,大明等不了那么长时间了。到底该怎么做?
    朱由校眉头不时皱起,深思着。
    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udongkeji.net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qudongkeji.net